暑假让颜值逆袭、悄悄变美……近期,在互联网平台上,准大学生做整容整形成为热点话题,割双眼皮、隆鼻、打美容针等形形色色的医美整形项目出现在青少年的暑假清单中。新京报记者从多位一线医生处了解到,暑期确实存在青少年扎堆整容的情况,求美者呈现低龄化趋势,不少准高中生也加入整容行列。亦有家长反映,因孩子想做医美整形引发亲子冲突。
未成年人是否可以整容或做医美项目?青少年的“容貌焦虑”背后藏着怎样的心理问题?新京报记者采访了专业医师以及一线中学心理教师,多方观点认为,身心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过早地做医美整形,不仅不符合生理成长规律,还容易陷入畸形的审美心态中。
青少年整容增多,有家庭因此引发亲子矛盾
“侄女刚放假就联系我咨询北京的整形医院,说自己嘴凸要做颌骨整形手术,态度强硬。这让我非常震惊,我认为孩子的颜值很高了,没想到她有这么大的容貌焦虑。”在北京工作的马丽(化名)告诉记者,刚满18岁的侄女今年刚参加完高考,平时喜欢在社交平台上看博主们分享生活,越看越觉得自己面部有缺陷,说自己的脸侧面看没有下巴,想要整形。
马丽提供的聊天记录显示,侄女原本想打玻尿酸做下巴填充,但看了社交平台上美容博主的分享,觉得自身情况比较严重,需要去骨科医院做“颌成型手术”,改善面部比例。“我说你越看这些(帖子)越焦虑,手术是有风险的,但劝不住。”马丽抱怨说,侄女还在聊天中放下狠话,“大学四年攒钱也要做整形手术”。
新京报记者注意到,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的与整容整形相关的帖子中,虽然也有不少自称骨科医生、医美博主的“劝退”的分享帖,但也有很多博主晒整容前后的对比照片,如严重的地包天经过手术变成了小下巴、显得鼻梁更挺拔,下巴小的通过垫假体变成V脸,有些博主还会持续更新自己的整形日记,“小鸟嘴”“鼻基底凹陷”“山根起点低”“鼻头肉感强”“鼻尖表现差”……在博主的“放大镜”下,一些正常长相的脸被指出了很多缺陷。
根据央视报道,暑期青少年扎堆整容,最小的求美者才11岁。“我做去眼袋手术时,旁边就有个小女孩在妈妈陪伴下做眼综合手术。”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杨女士告诉记者,不久前她在八大处一家私人整形医院做去眼袋项目时,看到有未成年人在父母的陪同下做医美项目。
新京报记者注意到,2023年,中消协发布的一份消费者提醒中提到,根据《2022年医美行业白皮书》公布的数据,20岁以下的消费者占比达11.12%。
“每年高考结束后,年轻的面诊患者确实会增多,一般年龄在17到18岁,其中咨询最多的项目是双眼皮和隆鼻。”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整形外科行政副主任、博士生导师,中国整形美容协会鼻整形分会副会长安阳教授表示,未成年人、准成年人咨询医美整形项目如今已不算稀奇,甚至还有初中生前来咨询,但正规医院的医生都不会建议未成年人做整容整形手术。
医美知名博主洪绍霖博士长期专注于问题皮肤治疗、皮肤抗衰老等医疗美容领域,也在做相关领域的科普工作。他坦言,当下确实求美者存在低龄化的情况,高中毕业的学生追求医美整形的人较多,甚至不久前也有十五六岁的女生通过家长找到他,想通过注射医美、整容整形调整下颌线。“女孩已经很漂亮了,但仍觉得自己下巴的轮廓线不是那么好看,但她这个年龄颌骨还在发育阶段,我建议她不要过早地做干预。”洪绍霖说道。
过早整形整容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
未成年人是否可以做整容整形等医美项目?
从政策来看,根据我国《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》规定,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原则上不得实施非必要的医疗美容项目,如双眼皮、隆鼻等。若因先天缺陷或外伤修复等必要情况需手术,需经监护人签字同意,并由正规医院严格评估。
今年5月25日,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发布《减脂形体塑形中心规范化建设》《医疗美容从业人员执业规范》两项核心团体标准,这两项标准被称为行业发展的指南针(300803)以及约束行业行为的紧箍咒。其中,《医疗美容从业人员执业规范》标准针对医师、护理人员等四类从业主体,细化21项行为准则,明确提出从业人员行为规范,比如医疗美容咨询人员不得作出表示功效、安全性及绝对化的断言或保证,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,明确了“不得引导未成年人接受医疗美容服务”等内容。
“面部的生长发育有一个完整阶段,面部的轮廓会持续地发生变化直到成年,不应该过早地干扰、变化。”洪绍霖从皮肤生长角度解释,原则上讲,青春期的痘印疤痕等问题可以寻求皮肤科治疗,但超声刀、热玛吉、超声炮等项目都不是针对未成年人甚至年轻人的项目,过早焦虑没有必要。
“未成年人还在生长发育阶段,皮下胶原的生成和代谢是正向生长多、丢失少,骨骼和脂肪层也在调整阶段,过早干预反而后期会出现问题,比如玻尿酸注射可以调整轮廓,打了之后当时好像好看,一年之后随着皮下组织的生长,多打的则变成了累赘。”洪绍霖说道。
作为外科医生,安阳表示,未成年人原则上不能做双眼皮和隆鼻手术。一方面,鼻整形手术需要在鼻软骨发育完全后才能实施。另一方面,从青少年健康角度出发,规定“未成年人原则上不得实施非必要的医疗美容项目”。当然也有特殊情况,比如有的孩子存在上睑下垂,这属于先天性畸形,不做手术会影响其学习和正常生活,这类情况则需要手术介入。“未成年人心智尚未成熟,面部仍处于生长发育阶段,容貌还会发生变化。同时,做完整容整形手术的未成年人在群体中可能遭遇不可预测的评价,比如孩子之间的嘲笑和玩笑,这对他们的心理可能造成负面影响。”安阳进一步解释道。
“医美带来的即刻冲击还是比较大的,一定要看到治疗后带来的变化是什么,理性看待医美整形。”洪绍霖强调,这涉及一个非常重要的医疗原则:“不可吸收、不可代谢的材料,长期都会出现问题”,比如某些假体填充材料时间长了会出现增生、肉芽和移位,“成年人时常会被一些概念夸大误导,更何况未成年人和20来岁的年轻人。”洪绍霖和安阳均建议准大学生和未成年人,不要被博主、平台带偏,理智求美,遇到“容貌焦虑”问题要在正规医疗机构寻求正规医生的建议。
“容貌焦虑”背后常涉及社交、亲子问题
在追求健康与美的过程中,未成年人、准大学生产生“容貌焦虑”的根源何在?
安阳教授坦言,外科医生虽然调整的是年轻人的外形,但背后或许是在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。他回忆起之前接诊过的一名高一男孩,男孩称如果不做隆鼻手术就无法回学校学习,家长拗不过只能陪同前来求医。“未成年人不能做隆鼻手术,我们只能通过鼻部注射玻尿酸临时改善其鼻部高度,让患者尽快回到课堂。事实上,我们更多是在解决他的心理问题。有些未成年人患者可能只因同学的一句话,就对外貌产生了焦虑。”安阳无奈地说。
“青春期出现容貌焦虑是正常现象,因为这个年龄会出现发胖、长青春痘等现象,男孩会对身高产生担忧,女生则是对胖瘦的担忧,比如有的女生因为胸部发育大一些会含胸等,他们需要通过外形获得外界认可和自我认同,毕竟颜值是第一印象,他们对容貌的在意远胜于成年人。”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心理教研组组长李响也长期关注未成年人“容貌焦虑”这一现象。
她将有此类问题的青少年分为几类,一类是想走艺术路线的学生;其次是想标新立异、与众不同的孩子,他们在学习能力或其他特长方面没有凸显,便想在形象上追求独一无二;第三是希望通过打耳钉、戴耳环、染头发等行为吸引他人注意,让自己看起来勇敢和特别。
李响认为,“容貌焦虑”的背后更多存在人际交往、亲子关系等其他根源性问题。有个想做微整形的女孩让李响印象深刻,这个女孩因此和父母产生了严重的分歧。在做心理干预时,她了解到,女孩觉得自己在闺蜜圈里是个“小透明”,朋友们都有才艺,让她产生了挫败感,希望通过微整形寻找同伴关系中的身份认同、自我价值和存在感,“做完心理干预后,妈妈的态度发生了积极改变,一起努力寻找孩子身上的闪光点,亲子矛盾开始缓和。”
对于容貌焦虑所产生的心理障碍,李响提到了心理学中的“体象障碍”理论。“体象障碍”的临床解释为:强迫性地认为自己身体的某些部分有严重的缺陷,而这些被感受到的缺陷通常是想象出来的,即便缺陷确实存在,其严重性也被夸大。
有“体象障碍”的人会采取特殊的方式来掩盖或“修复”自认为的缺陷。比如有些孩子执着于身体上非常微小的不完美,有些得厌食症的孩子,在外人看来已经是“纸片人”,但仍觉得自己胖和丑,对身体的感知发生了扭曲。“很多孩子在看整容整形医生前是要做心理评估的,需要了解其心理动机。我非常担心的是,一旦开始,孩子会形成整容依赖,整容给的正向反馈会带来‘归因扭曲’,让他/她出现问题、稍不顺心就想通过整容解决问题。”李响说道。
“如今的审美已逐步趋向自然和谐、符合东方审美的‘妈生脸’和‘自然美’,这才是大家追求的重点。”安阳认为,很多孩子要求整容可能与叛逆行为有关,他还强调:“从正规医院的角度来讲,每做一台手术都要反复与当事人及其家长沟通交流,如果父母和孩子之间存在分歧和矛盾,医生是不会同意做手术的。”
“当孩子提出想整容时,先了解孩子背后的深层原因、疏通关系。”李响建议青少年家长审视自身问题,善于发掘孩子的能力和优势,建立其对自我身份的认同,用开阔和多维的视角自我评价,切忌说过多与容貌相关的话题。“有些家长可能会对孩子说‘你都胖成这样了就别再吃了’,发朋友圈时给孩子P图股票可以用杠杆,这些行为可能会让孩子走心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