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武汉药安堂智慧中医的诊室里,易小琴主任正耐心地为患者搭脉问诊。她语调温和股票配资公司优选,眼神专注,指尖轻搭在患者腕间,仿佛能透过脉搏的跳动读懂身体的密码。这位曾荣膺 “云梦十大名中医” 的医者,用近四十年的临床坚守,诠释着 “大医精诚” 的真谛,而药安堂也因她的加入,更添几分温润而坚定的力量。
一本医书点燃的中医梦
易小琴与中医的缘分,始于孝感市旧书摊上的一次偶然邂逅。年少时的她随同学逛书摊,当同龄人沉迷画册小说时,她却被《千金要方》《黄帝内经》中晦涩的文字深深吸引。“那些关于阴阳五行、脏腑经络的描述,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。” 她后来回忆道。
读完这两本书后,易小琴成了旧书摊的常客,专寻中医典籍。《本草纲目》让她痴迷不已,书中记载的每一味药材都仿佛带着蓬勃生机 ——“我能透过纸页闻到艾草的清香,看到黄芪的纹路,感受到中医药的神奇力量。” 更让她震撼的是,小时候目睹邻里老中医仅凭几剂汤药就让重病患者康复,登门致谢的人络绎不绝。“那时我就暗下决心,要一辈子学中医、用中医。”
这份执念让她如愿考入湖北省中医药大学。1991 年毕业后,她主动要求分配到云梦县中医院,在基层临床一线扎下了根。“当时医疗条件有限,我们能做的就是拼命吸收知识。” 她白天跟着 老中医抄方侍诊,夜晚在油灯下研读《伤寒论》,遇到疑难杂症就追着前辈请教,把经典方剂背得滚瓜烂熟。为了填补技能空白,她先后到湖北省人民医院、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进修,把最前沿的诊疗技术带回基层:“我就想把最难的技术学会,给乡亲们谋福。”
展开剩余70%仁心仁术暖人心
在云梦县中医院的近四十年里,易小琴历任 ICU 主任、内科主任、发热门诊主任,从青涩医师成长为学科带头人。她的诊室永远是医院里最热闹的地方,患者说 “易主任的药苦在嘴里,暖在心里”。
最让人动容的是湛阿姨的故事。当年这位 40 多岁的患者因昏迷被家人放弃,易小琴却坚持每天打电话叮嘱:“她四个女儿还没成家,怎能眼睁睁看着她走?” 她指导家属用小勺一点点喂药,哪怕每次只能喝下几口。两天后,患者手脚微动的消息传来,她立刻安排救护车接回医院。一个月后,湛阿姨康复出院,如今四个女儿都已成家,老两口常专程来看望易小琴,“哪怕站在门口看她忙,心里也踏实”。
同事们说,易主任的诊室永远亮到最晚。患者高峰期时,她常放弃午休,饭菜热了又凉,凉了又热,忙起来甚至不记得是否吃过饭。有次她发着高烧坐诊,同事劝她休息,她却说:“患者大老远来的,不能让他们白跑。” 她不仅治病,更治心 —— 为焦虑的患者讲笑话,给贫困的患者垫付药费,帮行动不便的老人取药,这些细微的温暖,让她的诊室总有种特殊的亲和力。
大疫面前的巾帼担当
2020 年新冠疫情暴发时,作为中共党员的易小琴主动请缨驻守发热门诊。当时她已年近六旬,却每天工作 16 个小时,穿着厚重的防护服穿梭在诊室与病房之间。她根据 “疫病” 理论,用连花清瘟、金叶败毒颗粒配合个性化中药方快速控制病情,还熬制了大量防疫汤剂免费发放给群众。
“易主任的药汤就是定心丸!” 云梦百姓至今记得,凛冽寒风中,她和同事们推着保温桶在社区分发汤剂的身影。有次凌晨三点,一位确诊患者情绪崩溃,她隔着防护服轻声安抚两小时,直到对方平静下来。那段时间,她的声音嘶哑到说不出话,就用写字板与患者交流,防护服上的名字被汗水浸得模糊不清。
她的付出换来了百姓的真心。解封后,有位大妈拎着一篮土鸡蛋在医院门口等了三小时,只为说句 “谢谢”;曾经的患者自发组成志愿者队伍,帮她分担登记工作。这些温暖的瞬间,成了她坚守下去的力量。
退休不褪色,药安堂里续华章
退休后的易小琴本可以安享晚年,却总惦记着那些受病痛折磨的人。“梦里常回到诊室,看到患者期盼的眼神。” 于是她来到武汉,选择在药安堂坐诊。“这里的智慧中医模式能帮到更多人。” 她看中的,是药安堂将传统中医与互联网结合的创新 —— 通过远程诊疗服务偏远患者,用 AI 辅助诊断提升效率,用现代化制剂解决煎药难题。
在药安堂,易小琴依然保持着老习惯:提前半小时到诊室整理病历,给患者写详细的食疗建议,每周组织年轻医师学习经典。她带教的徒弟说:“易老师教我们的不仅是药方,更是如何把患者当亲人。” 有位家住青山的老人行动不便,她便通过药安堂远程系统定期问诊,指导家属煎药,三个月后老人病情好转,特意让子女送来锦旗,上面写着 “仁心跨越山水,妙手驱散病痛”。
如今,易小琴的诊室墙上挂着两幅字:“兰心系百草,仁心为百姓”。这正是她从医之路的写照 —— 从旧书摊前的懵懂少女,到基层医院的中流砥柱,再到药安堂的坐诊名医,她用近四十年的坚守证明:真正的医者,永远心怀患者股票配资公司优选,永远步履不停。
发布于:浙江省